生态修复工程: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元描述: 探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司长邱天朝关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化管理的讲话,重点关注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并结合“厦门实践”经验,分析了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推进举措,包括规划、实施、技术标准以及政策支持。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尤为重要。2023年8月14日,自然资源部召开的生态保护修复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邱天朝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化管理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生态修复工作思路和举措的机会。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化管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邱天朝副司长在讲话中强调,要全面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项目化管理,进一步强化相关规划和政策对项目的指导作用,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严格落实“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

这一项目化管理思路,体现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通过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项目化管理,一方面能够确保相关项目建设符合规划思路和科学治理理念,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厦门实践”经验:生态修复的成功典范

邱天朝副司长指出,面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须深入学习好、运用好“厦门实践”经验。

“厦门实践”是指厦门市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体现了将生态保护修复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厦门市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海岸线修复、湿地保护、绿化建设等,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也带动了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推进举措:四方面着手

邱天朝副司长还就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推进提出了四方面举措:

一、重大规划方面:

  •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1+9”规划落实。
  • 加快推动《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出台,尽快启动“十五五”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研究工作,系统谋划提出“十五五”生态保护修复的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 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

二、工程实施方面:

  • 全面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项目化管理,进一步强化相关规划和政策对项目的指导作用,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
  • 严格落实“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确保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生态稳定的重点项目得到有效落实。
  • 加强有关重点生态工程之间的衔接配合,鼓励各地对生态系统状况进行全面科学会诊,系统谋划、因地制宜提出“一揽子”治理方案,并通过循序渐进、多管齐下的方式稳步推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源头保护和全面修复治理。

三、技术和投资标准方面:

  •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相关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导则、技术措施、建设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并指导将相关标准应用到重点项目的谋划设计中。
  • 切实加强项目前期技术审查,着力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严防以生态修复为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盆景工程。
  • 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投资测算标准研究制定工作,为科学测算重点项目投资、做实做深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四、政策和投入支持方面:

  • 进一步稳定政策预期,继续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渠道,切实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直接投入力度。
  • 支持各地统筹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渠道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将在项目审核过程中予以重点支持。
  •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部署,鼓励各地以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统筹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保护和永续利用,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标准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标准是保障生态修复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在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标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为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 科学性: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标准应基于科学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 可操作性: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方便工程实施。
  • 规范性: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标准应规范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确保工程质量。
  • 动态性: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标准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更新。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问题解答

1. 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化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符合规划思路和科学治理理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2. “厦门实践”经验对生态修复工作有何借鉴意义?

“厦门实践”经验表明,将生态保护修复与城市发展相结合,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 生态修复工程的资金来源有哪些?

生态修复工程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社会资本投入等。

4. 如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税收优惠、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5. 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估指标有哪些?

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等。

6.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面临哪些挑战?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不高、机制体制不完善等。

结论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深入学习和运用“厦门实践”经验,全面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项目化管理,并在重大规划、工程实施、技术标准以及政策和投入支持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我们一定能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丽中国。